文物保护看基层 | 三峡博物馆:智慧化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好服务

时间:2020-12-28 10:48    来源:未知    作者:编辑    点击:
视力保护色: 文物保护看基层 | 三峡博物馆:智慧化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好服务 水里有大鱼,可以看到题刻!带上VR眼镜,手持手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观众可以身临其境踏上白鹤梁
 
视力保护色:     
文物保护看基层 | 三峡博物馆:智慧化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好服务
 

“水里有大鱼,可以看到题刻!”带上VR眼镜,手持手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观众可以身临其境踏上白鹤梁体验之旅。

 

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水下白鹤梁风貌

白鹤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城北长江中,白鹤梁题刻始刻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前,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化站”和世界罕见的“水下碑林”。带上眼镜后,观众穿越回古代,乘船行驶在如诗如画的长江江面,靠近白鹤飞舞的白鹤梁,欣赏“尔朱真人成仙”、“诗人提笔白鹤梁”等场景。还可以化身“潜水员”,与水下题刻零距离接触,与长江珍稀鱼类嬉戏,体验如梦似幻的水下奇观。2018年以来,三峡博物馆“水下畅游白鹤梁”VR互动体验活动进入高校、中小学、社区、乡镇,开展流动展览及互动体验课程700余场次。

老地图·老重庆MR体验

在三峡博物馆“重庆·城市之路”展厅,陈列着一张晚清时期的地图《增广重庆地舆全图》,展示了100多年前以渝中半岛为中心的城市布局。如今,三峡博物馆将“混合现实”技术MR应用到这一幅晚清地图的参观体验中。观众通过MR混合现实设备,可看到动态的虚拟影像,朝天门、洪崖门、通远门……城门风貌和附近街巷模样映入眼帘,仿佛穿越回老重庆的街巷、店铺等场景中,实现人、场景、真实文物之间的融合和互动,使观众感受到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和珍贵价值。

互动展示魔墙

除此之外,还有博物馆文化传播新平台、AR智能导览系统、多媒体互动展示魔墙、三峡大坝数字沙盘……

“三峡博物馆智慧管理平台构建智慧化的公众服务系统,实现精准、智能、多源、互动的模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信息部副主任殷玉玲介绍,结合三维扫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虚拟全景技术、互动魔墙展示、LED大屏传播、数字沙盘等技术手段,三峡博物馆将静态的博物馆资源动态化,对隐形的历史地理文化资源进行还原,突破时间、空间和传播形式的限制,大幅度提升了展览展示效果。

三峡博物馆依托“三峡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全面提升智慧化管理、服务和展示水平,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该项目于2017年11月正式开工,2018年11月竣工验收。建设内容涉及标准规范体系、基础设施设备、数字资源、实体馆展览展示、应用系统等5个部分共计36个子项。该项目为国内首家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博物馆平台。利用当前最新的云计算、大数据、AR/VR等技术,构建文物、观众、博物馆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融合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三峡博物馆二次开发形成了三峡文化专题资源库,供观众免费在线阅读和查询下载,在三峡博物馆官网上公开了9万余件(套)藏品信息,并提供检索、查阅等服务。

数字资源建设助力文化传播。三峡博物馆智慧管理平台着力打造体系化的文物数字资源管理与展示系统。目前,珍贵文物三维资源库建设已经完成了1000件馆藏珍贵文物的三维数字化采集加工,还原为珍贵文物的原真模型,为多方位展示和文物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021年,还将继续采集600件藏品三维数据。

创意多媒体资源开发让文物活起来,三峡博物馆制作了多个系列动画,如馆藏花鸟画、白鹤梁、汉代画像砖(石)、重庆老城门等4个系列动画。为了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从网上观展,三峡博物馆自2012年起就坚持每年推出2个以上的虚拟展,截至目前共拍摄制作了30余个虚拟展,其中12个是区县博物馆虚拟展,包括白帝城、张桓侯庙、石宝寨》等著名文化遗产。“虚拟展虽然从技术上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却能最真实反映展览和文物遗址原貌,无论是在对观众提供展示服务方面,还是在资料留存方面无疑都很有价值”。殷玉玲表示。

目前,“馆藏白鹤梁题刻旧拓知识图谱”项目和“三峡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正在建设中。两个项目都涉及利用知识图谱技术,能够实现丰富的知识表达、开放互联和基于知识的服务。这两个项目都将在2021年完成。

“三峡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将完成对三峡文化知识图谱的构建,它重在文化传承,所以我们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互动体验空间技术,通过人体感应、肢体识别、手势识别及语音识别等,将三峡文化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向广大观众展示,并结合趣味互动体验,来提高观众学习三峡文化的兴趣”。殷玉玲说,“所有的尝试,都是希望以直观有趣的方式,多角度展示博物馆资源及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给观众以全新的体验”。(王 征)

 

 

 

 
责任编辑:高游

栏目列表
热门资讯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