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好文明交流互鉴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时间:2019-09-23 17:26    来源:未知    作者:编辑    点击:
绘制好文明交流互鉴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遗产,既是实证文明交流互鉴的活
绘制好文明交流互鉴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遗产,既是实证文明交流互鉴的“活化石”,更是传承各国人民友谊的“催化剂”,积淀了历久弥新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精神,搭建起了解彼此、走进彼此的文化通道。 

精品展览讲述精彩故事

刚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落幕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广受观众好评。展览汇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全部47国及希腊、埃及两个文明古国伙伴,共451组文物。这是我国首次举办、亚洲大家庭共同参与、通力合作的集大成亚洲文明专题展览,展览通过文化遗产讲述各国文明故事,呈现各国文明之美,为亚洲各国相互交流、展示、沟通、了解搭建重要平台,为中外观众提供精彩的文化体验,谱写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新乐章。

观众参观亚洲文明展

今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的主题。

展览是国家文物局配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主办的“亚洲文明联展”系列文物展之主展览。除此之外,“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和“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等展览也纳入其中。

为纪念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签署40周年,在国家文物局、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支持下,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九州国立博物馆、日本放送协会(NHK)、日本放送协会文化促进会社(NHK PROMOTIONS)、朝日新闻社合作主办的“三国志展”正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文化相互影响,三国故事引人入胜、流传久远,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日本也妇孺皆知。“三国志展”经过中日双方专家三年的策划研究,从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46家收藏单位选取了220余件(套)展品,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展示东汉—三国分立—西晋时期的历史风貌,并结合后世的三国演义故事,呈现出历经时光沉淀而内涵更为深厚、魅力更加彰显的庞大三国文化体系,对日本观众加深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志展”

文物进出境展览、文博场馆成为元首外交、双边外交、多边外交、民间外交的“重头戏”和“必选项”。

近年来,我国展览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展地涉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成为中外“交流年”“友好年”“文化年”、建交纪念和我国国家领导人高访等国家外交活动中的亮点。2012年、2013年中土文化年,2014年纪念中坦建交50周年、中法建交50周年、中马建交40周年,2017年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等活动中都曾出现交流中心文物展览的身影。一批具有中国智慧、中国内涵、中国精神,国际表达、国际视野、国际影响的对外精品文物展览,用文物说话,彰显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扩大双向交流,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积极组织国外文物到国内办展,让我国人民不用走出国门就可以了解世界的历史。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展出了来自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柬埔寨、日本、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蒙古、阿曼、波兰、韩国、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文尼亚、塔吉克斯坦等12个国家博物馆的234件(套)文物;阿富汗文物展国内各大博物馆接力展出……以文明交流丰富文化外交,以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 

“中国模式”赢得世界掌声

过去的二十余年,从柬埔寨周萨神庙保护项目的小试牛刀,茶胶寺保护项目的庞大壮丽,到柏威夏寺保护修复中国主席国的地位提升,从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希瓦古城的古迹保护,再到尼泊尔九层神庙王宫建筑的修复,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际合作领域经历了从小到大、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

多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多个专业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我们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国际合作始终遵循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坚持尊重当地的传统做法和工艺,最大限度的保留历史信息。在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中,积极与外方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聘用当地工人进行项目实施,促进了当地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并与当地专家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等开展技术研讨,分享文物保护技术理念、方法和经验。

修复中的柬埔寨茶胶寺庙山五塔

在尼泊尔九层神庙保护项目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聘用当地工人进行施工,通过中尼双方技术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中方技术人员从尼泊尔工匠身上学到了尼泊尔传统木建筑建造和雕刻方面高超、精湛的技术工艺,促进了尼泊尔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在周萨神庙保护项目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还对当地技术工人进行培训,在现场将石材加工与雕刻、构件安装等技术传授给当地工人,为当地建立一支技术队伍。在茶胶寺保护项目实施中,工作队与柬埔寨金边皇家艺术大学考古系师生联合开展了考古工作,共同研究探讨茶胶寺及相关古迹的保护与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结合中国文物保护的经验和成果,将国际社会公认的保护理念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相结合,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路线,逐渐在文物古迹保护国际舞台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模式”,并获得援外工程所在地方政府和国际社会的认可与肯定。

尼泊尔九层神庙保护项目

从东南亚灿烂辉煌的吴哥文明走到中亚古老悠久的伊斯兰文化,再到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者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文物保护与考古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正在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历史、建筑、考古、文化、艺术等研究,将外国的文物古迹和文化历史介绍到中国,并探索中外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互动。 

中外联合考古步伐坚定

9月11日,2019年度中蒙联合考古简报发布,根据报告,今年7月—8月,河南省赴蒙古国考古队第二批队员在高勒毛都2号墓地完成了10号墓葬的清理工作。这座墓葬是迄今该墓地经过发掘的唯一一例保存完好的匈奴贵族墓葬。

今年4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国内近30家各类机构开展中外合作考古项目40项,包括赴国外开展的合作考古项目32项,外国考古在中国境内开展合作考古项目8项。涉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的24个国家和地区,与30余家国外科研机构、博物馆、大学、基金会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研究领域涉及旧石器考古、欧亚草原和丝绸之路考古、宗教考古、古代文明研究等方面,还有人才培训和文物保护项目。

中外合作考古越来越频繁地被写入双边文件中,成为国家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项目是落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沙特国王萨勒曼互访时达成共识的重要举措,中国和柬埔寨吴哥窟王宫遗址考古项目、中国和蒙古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项目、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纳伦州古代城堡遗址等项目均被纳入中国对外援助工作部署中。2016年6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亲切接见了中乌联合考古队中方队员。

中沙考古队员现场工作场景

中沙联合考古队工地合影

合作考古研究内容涵盖了人类起源和现代人起源,埃及文明、玛雅文明等世界古代文明考古,丝绸之路相关的重要港口遗址考古,古代族群考古研究,重要古城考古,佛教考古研究等诸多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并在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技术研发和人才培训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其中一些重大发现扩大了中国学术影响,中蒙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项目发现和确认了蒙古国境内的回鹘可汗陵寝和贵族墓园,首次发现回鹘彩绘壁画墓,极大地推动了回鹘考古学的研究进展,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中外科研机构合作过程中,中国考古擅长的地层学、类型学研究方法,以及现代技术装备和科技考古手段、中方考古学家敬业、吃苦的职业素养给外方同行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同。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热烈响应,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同时,也关注人文互通和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广大考古工作者主动作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参与到世界考古学热点探讨中,中外合作考古步伐更加坚定。 

共享经验 深化友谊

交流增进更深了解,互鉴走向更好明天。

今年4月,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成功举办,论坛是中国与中东欧各国共同创建的合作平台,是落实《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索非亚纲要》、深化拓展“16+1合作”的创新举措。论坛期间,来自中国以及波黑、保加利亚、捷克、拉脱维亚、立陶宛、黑山、北马其顿、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将围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的主题,聚焦“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进行为期两天的专业交流与对话,共同探索合作的重点方向、领域和途径,共同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未来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务实合作。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现场图片展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

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管理和监测到敦煌平衡发展模式的探索实践,从厦门鼓浪屿社区价值的实践到澳门历史城区的全面保护,从河南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的探索到龙门石窟的预防性保护,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到良渚古城遗址发掘和保护,长城遗产核心价值研究到大运河历史价值的发掘研究……

自2017年第一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在塞尔维亚成功举办的两年来,通过文物展览、人员交往等多种形式,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开创了文化遗产领域多边开放共享的新途径、新模式。

举办“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保护 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带一路”文物保护研讨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研讨会,中英“双墙对话”边会,让国际文化遗产同行听见中国声音。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文化遗产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形象大使”和“生力军”,在全面推动对外开放、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中绽放异彩。(徐秀丽)

栏目列表
热门资讯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