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江头村的爱莲池朵朵莲花、亭亭玉立。
在被誉为“百里画廊”的桂林漓江上游,中国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爱莲说》倡导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人处世道理,孕育了一个“百年清官村”——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江头村。2006年江头村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灵川县志》和江头村族谱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周敦颐后裔从湖南省道县迁到这里居住,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
青砖灰瓦、巷道蜿蜒。
江头村现有180多座620多间砖瓦结构民居,其中60%以上属明清时代建筑。穿梭在“秀才街”“举人巷”等街巷,门第匾额和诰封挂匾随处可见。
村头潺潺的河水流过,村民们在河边的大树下乘凉拉家常。
“有这样美丽的乡村环境,还得从七八年前说起。”江头村村长周光晟回忆道。
2014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出台《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后,江头村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50个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与利用示范项目之一。为切实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灵川县成立江头村和长岗岭村整体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对江头村的整体保护作出规划,同时江头村用国家下拨的经费,按照文物部门的有关要求,对部分破败的古建筑等进行系统的修缮。
“村民们对古建筑的修缮全力支持配合。” 周光晟欣慰地说,“目前,已完成三期古建筑的修缮工作,修缮古民居近40座约8500平方米。在村民的帮助下对倒塌房屋、围墙及部分破烂、凹凸不平的古巷道进行平整、固定石块、清理杂草碎石,让这些古建筑‘遗’而不乱,使之成为古村的‘露天博物馆’。”
同时,作为保护古村的延续,江头村采用“政府补偿、村民自筹”的方式进行了新村建设。目前,32户村民自筹资金800多万元的新村一期项目已建成并入住,二期的37户村民新房正在建设中。江头村还合理利用古民居引入民宿等新业态,让文物“活”起来。
受周敦颐“爱莲”文化熏陶,明清两代江头村人才辈出,共有200多人考取功名出仕为官,江头村在外做官的周氏子弟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是有名的“才子村”和“清官村”。
2013年7月江头古民居博物馆成立,馆舍展示地点设在爱莲家祠和现老年活动中心礼堂厢房(原周润泽宅),在现有的古建筑中对江头村爱莲文化、《周氏家训》及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以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弘扬“真诚、和谐、积德、行善、奉献”的爱莲文化和优良家风。
2008年,江头村成为桂林首个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基地利用江头村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从历史文化入手,以古鉴今,通过清官们的勤政廉洁、爱民惠民、不畏强权、尊师重教、高风亮节的崇高品质对党员干部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江头村成立了古民居保护管理委员会。近年来,村民在古民居保护管理委员会的带领下,积极主动配合完善村内基础设施,修建进村门楼、爱莲池、停车场、旅游厕所、石板路、小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微节点的“四微”建设,拆除了与古村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16座,保持古村原貌。
村里的年轻人成立义务巡防队和义务消防队,举全村之力,开展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等工作。
江头村在坚持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探索实施通过古村保护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反哺古村保护的模式,举办“古村研学游”、“民俗乡村游”等活动。
江头村旁边的爱莲莲花园里,连片种植莲花220亩112个品种,每年6月至10月盛花期,前来观赏的游人络绎不绝,年接待游客达到50万人次,实现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带活了经济,带富了村民。
村民日子好了,也更坚信保护好文物才是根本,现在村民文物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增强了,由原来的被动保护变为主动参与保护。
周光晟举例说,“比如古民居修缮后村民回迁时,大家会主动规范安装电线、自觉保持村容整洁等。”
每当夜幕降临时,村里的义务巡防队员便开始安全巡逻;每到农闲时节,义务消防队就进行消防演练……守护好这片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已成为江头村村民放不下的事儿。(徐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