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专访|贺云翱委员:履职尽责 持续为文化遗产保护建言献策 |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 “全国政协委员是荣誉,更是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作为来自文博界的委员,贺云翱每年两会都会提交多个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 今年两会,贺云翱带来了关于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建设“丝绸之路”国家文化公园、增加专业考古机构、加强黄河明清故道保护管理等内容的提案。 规范文物保护工程管理 “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事业的日益推进,文物保护工程数量也会不断增加,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也应该随之越来越规范。”贺云翱说。 为了促进文物保护工程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国家文物局陆续发布了《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试行)》和《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文物保护工程监理资质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确定了我国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等级、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等级、文物保护工程监理资质等级。据贺云翱统计,“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现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单位101家,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单位166家,文物保护工程监理甲级资质单位36家。其他各类各级的资质单位由于数据不全,无法统计,但全国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数量应有近2000家左右。” 今后我国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监理资质单位数量还会不断增加,拥有文物相关专业资质的人员数量也日益增多。 “目前我国对这些文物保护工程项目与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以及专业资质人员有效的管理和资源整合平台还是缺乏,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贺云翱举例说,如有的资质单位为了申报资质,借用其他单位拥有相关资质和职称的人员,出现专业人员随意挂靠的行为,导致对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管理不清,追责不明;根据资质单位的级别以及所属地域不同,其分属不同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文物部门管理,资质企业单位的以往业绩和企业行业信用信息不互通,对跨区域的资质企业进行文物保护工程招投标时的业绩和企业信用记录认定困难。 贺云翱认为,这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安全、合理、有序、透明的开展缺乏保障,也会对该行业的未来健康发展造成阻碍。 贺云翱建议,对全国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人员、业绩以及以往信用记录进行一次全面统一排查和梳理及数据采集,以便建立起大数据管理系统;建议国家主管部门尽快开展“全国文物保护工程市场监管与诚信平台”建设,建立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库、人员库、项目库和信用库,实现四库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全国文物保护工程‘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建议全国所有的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项目,需要地方文物部门在本平台进行统一发布,推动文物保护工程实施过程的公正透明,确保文物保护工程质量安全。 建设“丝绸之路”国家文化公园 “十三五”期间,我国首次提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计划,并对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行安排部署。国家文化公园代表着国家形象,体现了优秀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保护意识,蕴涵着国家的历史起源、民族精神与国家价值观。 “同长城、大运河、长征一样,丝绸之路是关于重大主题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具有突出意义和重要影响。”贺云翱说,丝绸之路历史悠久,跨越洲界、国界,但在我国境内路线最长、内涵最为深厚,它跨越多个省、市,涵盖了文化、自然景观等多种文化资源,包含了大量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特定主题文化的时空连续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所具有的恢弘、博大的影响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和成就。 通过调研考察和研究分析,贺云翱建议将中国境内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列为国家文化公园。 这样不仅能够助力“一带一路”倡议而且具有整合资源的作用,通过陆丝和海丝两大国家文化公园体系的建设,打破不同行政区之间文化资源的壁垒,推动城市之间文化的深度交流,有助于实现新时代文物保护传承利用、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生态文明建设等相互促进,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当然,这需要开展前期调研,打好工作基础,摸清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相关资源情况。在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可行性的研究工作。”贺云翱建议,吸取我国已经列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体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国际上国家公园建设的经验,在管理体制、财政体制、保护利用机制等方面做出前期探索;要构建统一而灵活的管理机制,也要因地制宜、求同存异,尊重并保持不同地区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地域文化特色,实现协同发展。 大幅增加专业考古机构 考古事业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发现保护传承、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历史科学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世界遗产申报、中国文化走出去及开展国际学术合作等许多方面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性学科,地位十分重要。 “近年来,我国考古事业取得显著进步,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至2020年1月),我国得到批准的具备考古发掘资质的单位有87家。然而,反观世界许多国家,其专业考古机构远远多于我国,仅以韩国为例,但其专业考古机构却有130多家。”贺云翱说,考古机构的严重短缺,给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带来一系列问题。 文物的特性之一是不可再造性,一旦毁灭即不可再生。当前城市开发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地下文物的抢救性发掘尤其显得重要和急切。贺云翱说,“然而许多城市由于缺少专业考古机构,难以承担繁重的考古勘探或发掘的任务。这是国家和每一座城市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因此贺云翱建议:国家人事部门、财政部门、文物部门、住建部门等尽快统筹规划,要求全国各省的市区必须设立一个专业考古机构,专门负责本城乡区域的基建考古。考古出土文物在完成资料整理后应优先供给本地国有博物馆使用,让城乡人民共享考古发现成果。 加强黄河明清故道保护管理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流域地区发展。黄河明清故道西自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从黄河干流分出,东至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入海,沿途经豫、鲁、皖、苏四省,全长约738公里。它是历史上因黄河改道而遗留的最完整、最重要的一条故道。 黄河明清故道沿线也是一条绿色生态走廊和历史文化长廊。沿线由堤防、河道及相关文化遗存形成黄河文化的重要内涵,是讲好黄河故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建设生态黄河的重要载体。 经过调研,贺云翱认为,将黄河明清故道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建设,能够丰富黄河流域的生态资源,完善对黄河历史文化地位的认识,带动故道周边地区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贺云翱建议,把黄河明清故道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建设整体规划,引领故道区域建设发展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示范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整体协调发展。在保护好故道水系的同时,做强绿色种植业;扶持和引进大型生态农业企业,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现代加工基地;推进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提升农业服务业的市场化、规模化水平等。 贺云翱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明清故道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城镇、河道景观、风土人情、民俗节庆等特色文化资源,建设历史文化游、故道生态游、休闲度假游、乡村民俗游、红色教育游等黄河故道特色旅游产品,加快黄河明清故道沿线村庄整治及土地资源利用;组织开展沿线村庄环境改善提升工程,完善沿线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推动故道沿线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徐秀丽)
|
代表委员专访|贺云翱委员:履职尽责 持续为文化遗产保护建言献策
时间:2020-05-27 11:27 来源:未知 作者:编辑 点击:次
代表委员专访|贺云翱委员:履职尽责 持续为文化遗产保护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 全国政协委员是荣誉,更是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